快捷登录
办公系统 邮件系统 人力系统
邮箱登录 E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这一轮央企重组?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宋志平  发布时间:2016-09-08

        编者按:8月26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重组大会,凯发K8官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宋志平任新公司董事长。在宋志平的新书《经营方略》中,他对于上述两家集团公司合并以及这一轮央企重组有精彩论述。

中国大企业的特色成长道路

       企业大不一定强,但小一定不强。大企业战略的核心有两点:一是目标,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二是途径,通过资源整合、国民共进的方式迅速形成大企业,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企业成长道路。

       中国的大企业要怎样建成?还得靠联合重组,靠资源整合。在建材行业里,丹麦的史密斯公司有13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前就在唐山建了启新水泥厂的回转窑,启新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出口水泥的工厂。与发达国家的百年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等着小企业一家一户地发展起来再到市场上竞争,就会失去先机。凯发K8官网集团和国药集团之所以用联合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也跟规模经济有关。在国际竞争中,如果我们连“大”这个实现规模效益的基础都没有,连“望其项背”的资格都没有,又何谈与跨国公司对标,甚至赶超呢?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沿革,经历了不同的大企业成长和培养过程,中国大企业的崛起形成了央企占主导的特点。央企能够成为大企业先锋,一是具备跨区域经营的优势,多数央企由过去的工业部、工业局转化而来,企业领导者往往对行业的全国布局和资源情况很了解,能通盘考虑战略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思想基础。二是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过去部委直属的科研院所和外贸窗口公司基本留在了央企,这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三是在高度市场化的进程中,央企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由此可见,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央企在科技研发、国际化能力、工业化基础、管理实力等方面确实有独特优势,这些恰恰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重要因素。

       有人问,西方领军企业大多是优胜劣汰形成的,相比之下,如何看待中国央企的领军地位?其实,市场竞争并非越自由越好,西方所谓的自由市场国家,其竞争也是有序的。在国际金融危机里,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是用实用主义代替市场原则,用贸易保护主义代替全球化。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救通用汽车?为什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了不让中国的银行去收购?尽管我们不能用金融危机的理由去否定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理论,但国际竞争是客观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大企业进行的。这也教育了一些完全崇拜西方自由经济的人,我们要有鉴别地学习西方市场经济,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能全盘照搬。

       央企的领军地位是历史形成的,这是特色,也是现实,我们应坚定支持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支持央企在大企业进程中的成长。央企目前有能力、有责任做大企业集群的骨干力量,把我国的企业组织起来参与国际竞争。这是央企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发展央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提升其活力、做强做优,实现中国大企业的形成和崛起,这是大的战略。其实,民企愿意进入国企,并不是看中国企所谓的垄断地位,而是因为国企遵循了做大规模的市场规律。我国有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央企进一步公众化、市场化,和民企高度合作,这是形成大企业的捷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国企和民企是一个有机体,在国际舞台上,它们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它们共同的名字是“中国企业”,代表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今天不能再狭隘地看问题,应该在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大的国家战略里,看待我国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展。

大企业合并是大势所趋

       2016年,在国资委的推动下,凯发K8官网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的合并拉开了序幕。两家企业同为建材央企,此次强强联合,是凯发K8官网行业打造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重大事件,对推动我国建材产业供给侧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参与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此次合并是这一轮央企重组的案例之一,此前一年,南车和北车、中远和中海、五矿和中冶、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等央企两两重组,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通过兼并退出、新设合并、破产撤销等方式,已由最初的196家减至现在的100余家,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减少。企业的重组,往往出于国家战略需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整合、避免同质化竞争等原因。而这一轮央企重组,发生在全球竞争升级、中国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企业迈向高端化的大背景之下,可以说,重组更多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国内市场出发的。这是大企业强强联合的内在逻辑。

       考虑国际竞争,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的实力问题。与全球众多***企业相比,中国的大企业在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赢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虚心向国外的优秀公司学习,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而要放平心态、保持自信、立足自身、埋头苦干,一步步实现赶超。大企业合并就是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第二个问题是恶性竞争问题。在“走出去”时,有些中国企业把在国内盲目杀价、恶性竞争的文化也“搬到”了国外,甚至赔本卖设备、搞基建,这是不应该的。整合能有效避免这类问题,加强企业间的合力。

       从当年的央企拆分到如今的央企合并,很多人质疑合并是否会造成垄断。我想,关键是看当时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经济上升的时候,监管部门如果觉得央企的存在影响了市场竞争,就会拆分它;经济下行时,允许央企合并,是为了增强企业实力。因此,我们应灵活看待这个问题,市场竞争理论也要与时俱进,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是正确的理论。比如,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过剩,企业合并后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国内也可增加集中度,稳定市场,减少企业倒闭,避免员工失业,这是企业自救的措施。这些年来,美国和欧盟也都是支持大企业合并的。

       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大企业重组将加速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对大企业来说,合并重组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化和效益***化为原则,确保稳定运营,提高赢利能力,真正发挥战略协同作用。

(本文节选自《经营方略》第一章,有删改,标题为周刊编辑所加)

媒体报道链接: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这一轮央企重组?